每月人物
【医家先驱】张鸣谦——著名兽医学专家
时间:2024-01-11点击次数:作者:审稿:宋三多


张鸣谦(1923-1986),浙江温州人,我国著名兽医学专家。在羔羊“白肌病”、“猪牛气喘病”、“牛栎树叶中毒”等家畜病理和治疗防疫等方面获得许多创新成果。改革开放初期,主持编撰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中家畜消化系统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两部分;参与主编《家畜内科学》、《家畜中毒学》、《家畜内科诊断学》、《高级兽医师教材》、《兔病》等全国兽医统编教材和专业参考书籍;翻译柴内大典的《家畜内科学》(日文)等日、英文书籍和资料,为兽医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做出重要贡献。


情怀家国,艰苦奋斗

张鸣谦先生早年在中学学习期间,由于抗日战争爆发,学习环境和经济条件都非常艰苦,经常辍学、参加抗战救援活动。1942年他进入江西兽医专科学校学习,1943年,是抗战紧要时期,张鸣谦先生响应政府号召参加青年军,以实际行动加入抗日斗争。抗战胜利后,他回到兽医专科学校继续学业,至1947年毕业。同年,他赴台湾大学农学院担任助教,并研究家畜寄生虫学。期间,他努力学习、钻研兽医学,同时还自学英语、日语和俄语,希望有机会前往日本等先进国家学习深造。但由于环境的逆转,留洋学习前沿兽医科技知识的追求,就成了他终生未了的夙愿。

脚踏实地,笃学敬业

1948年回到大陆以后,张鸣谦先生曾先后在浙江省立高级水产学校、武汉大学、华中农学院、四川大学农学院(今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前身),工作三十余年。

他一贯以积极负责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,无论是讲课或是指导学生实习,都是尽心竭力,结合自己科研成果、心得,深入浅出给学生讲解,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,得到学生普遍的好评和赞扬。同时在培养青年教师或外单位兽医师等人才方面,教书育人,勤勤恳恳,任劳任怨,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。

另一方面,他从未间断对兽医前沿科技的关注和探索,并刻苦钻研有关家畜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,获得多项创新的成果。

为深入研究家畜的生理和病理因素和机制,以及生存环境的影响,经常深入基层,到偏远的农村或牧区,一边实地调查、研究,一边帮助农、牧民解决家畜疾患问题。足迹遍及四川、江西、湖北、河南等广大农村和牧区,进行实地考察。

同时,张鸣谦先生吸纳、借鉴国外先进医学技术研究兽医科学,如采用放射性同位素诊断猪肾功能,用X射线检查猪的软骨病等,进一步研究防治的方法,获得一系列丰硕成果,为畜牧兽医专业成为川农大的王牌专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1958年,张鸣谦先生在国内首先发现羔羊“白肌病”,1964年又发现牛蕨类植物中毒;同时在研究家畜代谢病、肾功能疾病、气喘病以及牛栎树叶类植物中毒等方面有很深造诣;还对鸡、鸭等家禽因微量元素及营养缺乏等引起的疾病、以及其他动物(如成都市动物园的大熊猫等)的多种疾病及治疗,进行深入研究。

鉴于上述成果,总结、撰写有关学术论文约30篇,发表于《畜牧兽医学报》和《中国兽医杂志》等本领域核心期刊或重要刊物。将专业工作提升到前沿水平,推动川农大的兽医专业迈进国内同行的先进行列。

另一方面,他积极将自身专业知识融入社会服务,如参与地方部队警犬养殖及疾病诊治,为基层畜牧兽医提供现场教学、指导服务。

张鸣谦先生曾兼任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学术委员会委员,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顾问、《四川省畜牧兽医》杂志副主编等职。据估计,由他审批、校对过的论文达100余万字。

心系科教,造福社会

张鸣谦先生因曾经工作于台湾大学,抗战时期又参加过青年军,“文革”期间,他被打成反动分子、被隔离审查、批斗。兽医教学和科研被迫中断,但是,张鸣谦先生在环境极其恶劣情况下,仍然坚持不放弃兽医研究,撰写长达近百万字的研究手稿。

张鸣谦先生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科技进展,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,曾经购买多种外文书籍,并订阅10余种英、俄文兽医方面的杂志,其中“CAB Veterinary Bulletin”(英联邦农业部兽医公报)和 “Am J. Veterinary Reseach”(美国兽医研究杂志)是权威的英文兽医刊物,订购费用昂贵。在“文革”时期,当大部分人都放弃了科学研究时,张鸣谦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、极度困难情形下,省吃俭用仍坚持订阅这两份代表了兽医科技最前沿的英文杂志,可见其对兽医科学的酷爱和执着的求知精神。

“文革”刚结束,便应邀参与主编全国统编教材《家畜内科学》、《家畜中毒学》、《家畜内科诊断学》、《高级兽医师教材》及《兔病》等,将其长期积累的研究成果融入教材,为以后兽医学人才培育提供最有价值理论成果和临床经验。

同时,还应邀参与编撰《中国大百科全书——兽医卷》及《英汉兽医词典》等;并翻译柴内大典的《农畜内科学》(日文)、及多种英、日文的有关科技资料,审校中村良一的《临床家畜内科诊断学》(日文)的中译本等。为动物医学工作者提供重要参考资料。

“文革”以后,张鸣谦先生罹患严重肺心病、白血病,但他仍坚持带病从事教学(讲课)和科学研究、编写教材等方面的繁重工作,直到生命最后一刻。真是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!”

1986年4月1日,张鸣谦先生不幸与世長辞!令人万分痛惜!

张先生去世后,留下大量手稿,这些手稿颇具研究价值,可整理出多篇论文进行发表,可惜当时无人整理汇总,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。

张鸣谦先生一生以科技报国的品德和情怀、以及追求科学立国的精神,值得弘扬和传承!